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水平,除了体现在教学和科研外,是否在课外能开设众多的学术讲座,是否得到师生的参与和欢迎,也是一个标志。
我们退休老教工,与外界接触少了,虽然现在有网络微信,但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老干处为老教工们“老有所学”,今年计划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老同志开设各类切合老年人兴趣和要求的学术讲座,受到老同志们的欢迎与期待。
五月二十二日,老干处邀请了地理文学专家,我校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大兴教授,开设讲座。曾教授对地域与文学的关系有独到的研究,最近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联系讲了《中国古代名楼》专题(见《广州日报》),很受欢迎。当天他推辞了学校其他工作安排,答应老干处事前的相约,并特意为老同志准备适合的演讲内容。
此次曾教授讲演的题目是
《误会与成全----
湖北境内的两个赤壁》
题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赤壁”是大家熟悉的地名
但湖北怎么会有两个赤壁呢?
“误会”了什么?
怎么产生“误会”?
又“成全”了什么呢?
让我们赶紧来听听吧!
他首先从地理角度介绍。“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三国时期一场颇有戏剧性的大战,曹操、周瑜、诸葛亮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历史名人,而诸葛亮“火烧连营”、“借东风”的故事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那么发生这场海战的赤壁究竟在什么地方?曾教授用图片和史料以及他对家乡的熟悉(他是湖北赤壁人----坐京广线火车就会经过此地)情况,进行论证,确认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边蒲圻(现更改为赤壁市)的赤壁(赭色土山壁)
而不是后代很多文人诗文所写的位于长江东的黄州赤壁↓
史料有载,黄州的赤壁原来称“赤鼻矶”,长江未改造前,此小山象一头牛鼻子伸到长江边。
这就是两个“赤壁”的由来。
接着他从历史的记述,分析了三国时代赤壁布阵开战的形势,并揭示了“误会”的来源。
唐代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著有《通典》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专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对赤壁之战之地已有记述,不料他的孙子杜牧到黄州当刺史(州行政长官)时,一次在江边沙堆发现一把折戟,认为是前朝的遗物,借此写诗题为《赤壁》抒发自己怀抱济世之心,却始终不得志的感慨,认为周瑜火烧曹兵船只不过是得东风之助而已。之后,很多人以为此处即为赤壁之战的地方,造成“误会”,以讹传讹。两百多年后,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对赤壁之战所在地并没有贸然盲从前人,他就赤壁写过传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篇《赤壁赋》,其中有两句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明所写赤壁乃“有人说道”,不是“自认为”。这是传说的赤壁。
曾教授还从文学诗篇的朗读中,列举了曹操、唐代杜牧、宋代苏轼有关赤壁的诗篇,并顺带讲了人物的传闻逸事,最后得出结论:地域楼台因文学诗文而命名,比如中国古代的名楼,起初都不是游览观景之所,但因为文学名篇而出名,就算是赤壁这样的“误会”,也“成全”黄州赤壁出了名,同时也带动了对蒲圻这个真正古赤壁战场的寻访。
他问道:“文学有没有价值?”答曰:“它不但陶冶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记述历史的变迁,能提高人的文学修养。而且现在因为文学的传播还带动地方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一种价值吧”。
曾教授演讲学术严谨有据,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还穿插了诸如客家人的来历,广东新会风水出名人和崖门陆秀夫背幼王投海的广府故事。对中学教科书中“羽扇纶巾”注释词句的点评,“人生如梦”并非消极等等,使大家听来感到很会心,近3小时的讲座仍让人意犹未尽。
对老同志来说,这类讲座不要求有多么高深的内容,也不想听那些哗众取宠之说。听一回专家讲座有所收益,有所启迪,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修养,真好事一桩!
文案:陈致易
编辑:张晟琦 黄佳敏